第六十八章 真相只有一个!
苗晓秋把林国荣署名的那篇文章,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心情复杂,思路更复杂。
要说这篇文章是林国荣写的,她当然百分百不信。
但现在,就算有人告诉她是林淼写的,她也照样很难相信。
文中那个十六七岁背井离乡的阿力,既有少年人的青春冲动,又有因个人经历而显得比同龄人略微成熟的思想,那面对心仪的姑娘时的欲说还休,那内心深处爱她而又自惭形秽的轻微自卑,还有那份坚持奋斗只为有朝一日能锦衣归来堂堂正正站在她面前表白的少年心气。
这一切的一切,如果不是有过亲身体验,如果不是有过烙在岁月上的那份记忆,谁又能平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情感?
更不用说,在文章的最后,当阿力真的出人头地,当他再一次与昨日的意中人擦肩而过,那种人到中年时的沉甸甸的情深意重,又岂是随随便便一个年过三十的就能体会的?
写这篇文章的人,必然得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啊……
苗晓秋对这篇《你若安好》做了文本分析,越想越觉得纠结。
林淼和林国荣,一个不可能有这种生活积淀,一个根本没这种水平。
难不成……是父子合写的?
老林把年轻时的故事讲给儿子听,然后借着林淼的语言天分,把文章写了出来?
但是文章的时代背景又是20年后的2014年,这份构思,是不是也太离奇了点?
“苗校长,人来了。”
外面操场上的广播音乐早就停了,金校长突然推门进来,苗晓秋才恍然察觉。
“哦……好,那走吧。”她把报纸放下,略显局促地站起身,走出了办公室。
出门左拐,再上一层,前行二十余步,就到了4楼的学校会议室门口。
会议室的几道蓝色玻璃门全都敞开着,屋子不大,四五十个平方,里面除了一张椭圆形的小型会议室桌,便只有寥寥不多的椅子。墙壁上的装饰也极尽简单,左边墙上是马克思四巨头的大幅画像,右边墙上是我党开国四巨头大幅画像,都是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
屋里略暗,却没有开灯。
因为有屋外的自然光透进来,开了灯反而让人觉得视觉不适。
会议室靠近大门边的椅子上,已经坐了一个人,且总共只有一个。
那是个年约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一身衬衫加牛仔裤加皮鞋的打扮,就那么松松垮垮地坐着。
他微笑着,看着金苗二人一直走到他跟前,才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轻轻和两位校长握了下手。
这人很傲,恃才傲物的傲。
苗校长在心里对这个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的《东瓯日报》记者何胜明,有了初步印象。
但她依然神情恬淡,露出和善的微笑,轻声细语道:“麻烦何记者特意跑一趟。”
“应该的,应该的,两位领导,你们叫我小何就好!都是本职工作嘛!记者不就是成天跑来跑去的!哈哈哈……”何胜明话音响亮,笑容热情,但语气中却是满满的自得。
苗校长没看错,他确实傲,但他傲得有底气。
何胜明毕业于曲江师范大学84级中文系本科,大四进入《东瓯日报》实习,实习期结束,即转正为报社的正式员工。毕业4年之后,他便获得了记者的中级职称,如果一切顺利,最多再等两年,就能升到副高级别的高级记者。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高级记者,放眼整个东瓯市,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牛逼拉风,恐怖如斯。这一回《东瓯日报》让何胜明单独来百里坊小学采访“神童”,也算是对他业务能力的一种肯定。
但是丁少仪肯定想不到,何胜明还没出单位的门,就已经先对林淼有了偏见。
在何胜明想来,所谓的神童,一方面无非是依仗着家庭资源,对孩子做了提前的智力开发,如果孩子确实有某些方面的天分,自然能取得一些成绩,进而表现出一些所谓神童的特质。另一方面,站在何胜明自己的专业眼光来看,媒体本身对“神童”进行夸大包装的成分本来就很大,某些神童根本就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硬生生众人堆柴堆出来的。
哪怕是极个别被中科院少年班录取的——何胜明昨天特意查过,那些孩子的平均年龄都在15周岁上下,最小的也已经有13岁。也就是说,他们全都已经是大孩子了。所以把这些大孩子们归类为“神童”,显然不太合适,倒不如说他们是“智商较高的青少年”来得贴切。
何胜明自认为是有专业水准的。
他追求新闻真相,讲究的是科学,是理论,是逻辑,是证据。
像林淼这种六七岁的“神童”,何胜明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包装或者吹嘘。
所以他昨天不仅查了有关于神童的资料,还更加认真地把林淼的底细翻了一遍。
一个6岁的孩子,能留下的社会痕迹很少。
何胜明所能查到的,当然就是就显眼的那些。
首先是瓯城区小学奥数竞赛一等奖,一等奖总共20人,而林淼这个“神童”,恰好就排在第20名。客观和辩证地讲,何胜明认为林淼在数学上的实力和天分,肯定是存在的,但这场比赛,说不定就存在猫腻。想想看,为什么一等奖是取20人而不是取10人呢?今年明明没有全省的奥数竞赛,为什么非要继续按照以往的惯例来?还有,难道批卷子的时候,就不能故意留一手,把原本有可能是第21名或者22、23名的林淼,硬提到第20名吗?
此处存疑!
这是何胜明质疑林淼的第一点。
再然后是第二点,大概两个月前,《东瓯日报》第23版“青少年文学园地”板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门》的小学生习作。何胜明对这篇文章印象极深。但是由于文章上写有指导老师的名字,何胜明觉得也不奇怪。可能就是指导老师多花了点力气,让六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他自己根本就写不出来的文章,搞点虚名,哄哄孩子家里某位位高权重的家长。
但昨天何胜明终于知道林淼是何方神圣之后,立马就对这篇文章的合理性产生了严重怀疑。
试问一个六岁的小孩,怎么可能接触到“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么大的课题?
此处严重存疑!
顺着这个思路,再一查林淼的父亲林国荣,何胜明几乎就有了定论——果不其然,大有猫腻!
林国荣,西城街道城管科科长,最近正要出一本散文集,还是东瓯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
各种证据和迹象,在何胜明的脑海中迅速汇聚成了一条“真相链”。
何胜明一路抽丝剥茧加脑补,已然完全认定,这次所谓的“神童”事件,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这根本就是东瓯报业集团,自导自演的一场市场营销大戏!
至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为了提高林国荣这本新书的销量,东瓯报业集团出版部的人在两个月之前就开始在暗地里搞花招,他们先是和百里坊小学打好招呼,让林淼跳级上五年级,然后再通过搞定区教育局的关系,帮助林淼顺利拿到一个过硬的全区奥数一等奖的“神童证明”;与此同时,报社内部也积极帮忙运作,发表一篇无关痛痒的小学生习作。
待到林国荣的作品完稿,万事俱备之时,报社再突然放出林淼这股东风,最终借助“神童”这个噱头,把全社会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林国荣和他的新书上,实现新书大卖。
“这年头,搞文学的不容易啊,草蛇灰线,只为炒作……不过这个林国荣,确实还水平不错,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大费周章地捧他……”
自觉已经掌握了事实真相的何胜明,对自己单位的做法,既鄙视又无奈又感慨。
他觉得今天的这场采访其实毫无意义。
如果不是因为抱有某种恶趣味,想要现场戳穿“神童”的底细,然后看一看百里坊小学领导们脸上尴尬的表情,他还真不想过来。当然要是时间可以再多一点,他其实还可以去林淼家附近采访一下那些邻居们。不过这个想法在何胜明的脑海中也就是一闪而过,因为觉得没必要。
“苗校长,咱们的小神童呢?”何胜明跟两位校长寒暄了半分钟,就有点按捺不住了。
苗晓秋低头看了眼楼下,见到一个小点正慢慢吞吞、不甘不愿地朝着行政楼走来,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过来了。小何,你要有心理准备啊。”
何胜明呵呵一笑。
这算是提前认输了吗?
百里坊小学连这种花样都敢耍,还真是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啊。
(https://www.mirenxs.com/mi/12028/399177580.html)
1秒记住迷人小说网:www.miren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re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