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小说网 > 寒门状元 > 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涌动

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涌动


  随着朱厚照在朱晖、杨一清等人面前露脸,巡视军中,正德皇帝平安无事的情况终于得到证实,随即二人便将消息传回京城,让张太后和文武百官知道正德皇帝目前一切安稳。

  不到一日,身处皇宫内苑的张太后便听说朱厚照跟她派去保护的人见面,并且安然无恙的消息。

  张太后很欣慰,不过让她多少有些失望的是,带来好消息的人是内阁三辅杨廷和,而不是她最信任的谢迁。

  谢迁回京城后一直没有入宫来见驾,似乎此时这位首辅大人也在避忌什么。

  “皇儿平安就好。”

  张太后脸上带着欣慰之色,笑盈盈地说道,“杨卿家辛苦了,谢阁老不在京城的日子,多亏你总在哀家面前出谋划策,才能保持朝局稳定。你为人镇静持重,做事总是亲力亲为,大有谢阁老风范,看来内阁中诸位贤才都是大明栋梁……有你,有梁学士在旁辅佐,未来谢阁老也能轻省些。”

  张太后赞扬的时候不忘加上梁储的名字,而且说话时有意无意将杨廷和摆在谢迁后面,这多少让杨廷和这个当事者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仅仅是给谢迁打下手,虽然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他始终有些不甘心。

  杨廷和恭敬行礼,领受张太后的赞扬,但没有说多余的话。

  张太后想了想,问道:“谢阁老已回京城来了吧?为何这两天不见他来皇宫?哀家怕他有什么要紧事做,不知是否该派人去传召……杨卿家,你可有见过谢阁老?不知他身体如何,如今是否很忙碌?”

  当张太后知道儿子安然无恙后,便关心起谢迁的情况来。

  张太后多少有些不能理解,既然谢迁回到京城来了,就应该早些到皇宫里见她,接过杨廷和负责的差事,而不是跟现在这样来了个避而不见,本来她最信任的大臣也是谢迁而非杨廷和。

  杨廷和介绍道:“谢阁老如今的确很忙,很多事亟需处置,朝廷已太长时间无人做主,急需有人代为疏离,且内阁中积压的奏疏,也需要谢阁老逐一进行审阅复核。”

  张太后微微颔首,道:“谢阁老已这般年岁,依然在为大明鞠躬尽瘁,朝廷少不了他这样的定海神针,所以保重身体乃第一要务。哀家很想当面感谢他,先皇驾崩后,若非谢阁老一直留在朝中主持朝政,局势不会如此稳定,如今北方边患尽去,谢阁老功在社稷,千秋后都会传颂他的美名。”

  杨廷和意有所指地道:“谢阁老自西北苦寒之地回来,的确憔悴了许多,做事时经常恍惚出神,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那就更应该让他多休息才是。”

  张太后一听有些紧张了,脱口说了一句,随后又道,“杨卿家,你身体康健,应该多帮谢阁老分担工作,还有梁学士……回头你去跟谢阁老说一声,让他尽快入宫见哀家一面,哀家有关于皇儿的事情跟他说。”

  杨廷和感到很意外,张太后要见谢迁,不是通过派人去传召,而是让他前去带话,这多少有些不合规矩。

  虽然谁都知道谢迁深得张太后信任,但规矩摆在那儿,杨廷和觉得眼前张太后似乎有些乱了方寸,因而没有直接应承下来。

  突然旁边一名太监进来,似乎有事情跟张太后说,张太后皱着眉头,一摆手道:“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杨学士不是外人。”

  太监这才躬身奏禀:“娘娘,高凤高公公从居庸关回来,求见娘娘。”

  “高公公回来了吗?好啊,咱们的人终于陆续回京城来了,以后皇宫也热闹了。”张太后喜滋滋地道,“哀家本想派人传高公公回京城,但不知为何总忘记下懿旨,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不过哀家这边正在接见杨学士,让他先候着,稍后哀家才见他。”

  杨廷和适时行礼:“太后娘娘,微臣已将事情奏禀完毕,就此告退。”

  张太后一招手:“杨卿家不用着急走,这才说了几句话,为何便要告退呢?刚才你说皇儿目前平安无事,是否意味着就此再也不用担心了?从紫荆关回京城,这一路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吧?”

  杨廷和神色凝重,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张太后看出门道,一挥手,旁边太监和宫女都识趣地退出殿外,随即永寿宫大殿内只剩下张太后跟杨廷和二人。

  张太后这才紧张地问道:“杨卿家是有什么话要说,但又怕外人说三道四吧?现在没人了,只管说出来,哀家感念杨卿家对朝廷的忠心,一概不会怪罪!”

  杨廷和这才带着为难之色,小声说道:“就怕如今陛下……身不由己!”

  “啊!?”

  张太后听到这话非常震惊,当她失声惊呼后,杨廷和大概能感受到他这番言辞对张太后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显然张太后一时间难以接受。

  张太后迟疑了好一会儿,这才满含忧虑地问道:“杨卿家的意思,是说沈尚书有可能挟持皇儿,对皇儿做出什么不轨之事?”

  杨廷和道:“或许只是微臣多心,但很多事,总该有所防备。”

  张太后仔细思索后,重重地点了点头:“说的也是,有些事不得不防,之前皇儿执意出游,但突然又说要回来,在拒马河峡谷与保国公他们会合后也是先隐秘不出,之后是沈尚书引领出来见军中上下……杨卿家虽然只是提出最坏的一种可能,哀家不会觉得杨卿家之言有何不妥,但杨卿家你且莫将这件事声张开来。”

  杨廷和再次行礼,领受张太后懿旨。

  张太后显得有些迷茫,嘴里喃喃道:“皇儿现在平安无事,总归是好事,而且沈尚书那边大概也不会对皇上做出什么不轨之举……或许只是哀家和杨卿家多心了吧。杨卿家可有跟谢阁老说过这种可能?”

  杨廷和道:“未曾言明。得知陛下赐见杨应宁等人的前因后果后,微臣便立即来求见太后娘娘,没有见其他任何人。”

  张太后微微点头:“谢阁老或许会有些独到的见解……以杨卿家看来,如今当应作如何防备?哀家说的是,若皇儿真为人挟持的话。”

  杨廷和神色拘谨:“再派出兵马,从沈尚书手里接过大权,护送陛下回京。”

  “好。”

  张太后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吩咐道,“这次哀家会派寿宁侯带人前往……寿宁侯毕竟是哀家的胞弟,他去总归可以信任……如今谢阁老已回到京城,杨卿家你也往紫荆关走一遭如何?”

  杨廷和听到这番话,便知道现在张太后对外人都不敢信任,在没有亲自见到儿子平安无事的情况下,好像只有张鹤龄和他得到完全的信任,张太后也没有将这件事告知谢迁的打算,毕竟说到底谢迁跟沈溪之间有姻亲关系。

  杨廷和感到一阵心安,暗忖:“这是太后娘娘对我的信任,但离开京城却非我所愿。”

  即便杨廷和再不想离开京城,但还是恭敬领命:“臣遵旨。”

  张太后再度点头:“现在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皇儿的安稳……虽然保国公跟户部杨尚书都已前往迎驾,但始终要留下部分兵马用来平息地方叛乱,沈尚书身边亲随很多,哀家不是很放心……锦衣卫指挥使钱宁那边有消息传回来吗?”

  “回太后娘娘,并未有钱指挥使的消息。”杨廷和低着头道。

  张太后叹道:“钱宁是皇儿亲手提拔的,未必跟咱们一条心,先皇只有皇儿这一个儿子,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大明非要陷入动荡中,哀家不想有任何意外发生……此举并非是怀疑朝中重臣!”

  杨廷和听来,张太后这是在解释关于怀疑沈溪之事,并没觉得有多突兀,因为他非常清楚张太后的心态。

  若非他知道张太后担心什么,也不会跟张太后提关于沈溪有可能挟持天子的事情。

  杨廷和恭敬行礼,做出欣然领命状。

  张太后叹道:“皇儿出去太久了,哀家大半年没见他,心中挂念。正所谓血浓于水……自从皇儿大婚后,在宫内住的日子就不多,希望他这次回来,性子能变得安稳些,早些诞下皇嗣,也好让大明后继有人。”

  “太后娘娘……”

  杨廷和故意拱手请示,“此事微臣是否要跟谢阁老言明?”

  张太后微微一愣,迅速摇头:“谢阁老那边,哀家会亲自处置,不劳你多费心。今日你便跟寿宁侯出发,哀家会给你颁发一道懿旨,你只需要跟内阁那边打个招呼,让谢阁老知道你外出公干便可。剩下的事,也不用你担心。”

  “是。”

  杨廷和再度行礼。

  张太后让近侍将懿旨草拟好,盖上自己的宝印,便交给杨廷和。

  杨廷和带着懿旨离开皇宫,并没有去见谢迁,而是直接到寿宁侯府拜会张鹤龄,然后跟国舅爷一起去京营点兵,带着大队人马前往紫荆关护驾。

  ……

  ……

  杨廷和离开京城两个时辰后,谢迁才得知消息。

  本来谢迁还打算安排杨廷和做事,谁知道从梁储那儿获悉杨廷和早一步去见太后,然后出京办事的消息。

  “他此番急忙出京是做什么事情?为何老夫会不知道?”谢迁听到后不由火冒三丈。

  本来谢迁觉得杨廷和是个老成持重,可以托付重任之人,但未曾他刚回京就来了个下马威,居然在不通知他这个首辅任何消息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这正是谢迁不满意的地方。

  谢迁中意的接班人,不但要会办事,更重要的是听话,守规矩,他对沈溪的反感便在于不听招呼,原本他对杨廷和很欣赏,但现在居然公然违背他的意愿,自行其是,突然间他觉得自己好像哪里做错了。

  梁储道:“听说介夫见过太后后,马上带上懿旨去了寿宁侯府,之后便与国舅爷一起到京营点上部分兵马离开……似乎是往紫荆关去了,大概是得到太后吩咐,前去护送陛下回京城。”

  谢迁眉头深锁:“应宁不是已回禀,说陛下平安无恙,过几天便可抵达京城吗?这有何可担心的?为何再度派人前往?这是要向天下人表达,朝廷对之厚不信任的意思吗?”

  就算谢迁这样的“局外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张太后不可能随随便便再次派人去迎驾,除非怀疑公开露面的皇帝是假冒的,亦或者皇帝被人挟持,除此之外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这些疑问谢迁不是没有,只是他不觉得沈溪会这么做而已。

  梁储不想牵扯进沈溪跟朝中正统文官势力的纷争中去,无论沈溪回朝后获得怎样的地位,在他看来都可以接受。

  因为梁储没有争强好胜之心,以至于他对谢迁评价杨廷和的话也不是那么在意,不会去深思杨廷和为何这么做,这件事到底是太后还是杨廷和在主导。

  倒是谢迁很生气:“无论怎么说,之厚都是立了大功回来,当初马尚书平西北的时候,回朝可不是如此待遇!”

  与当初马文升领兵光复哈密故地的境况相似,沈溪也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领兵在外,并且最后取得胜利,而且沈溪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瞩目,比之马文升的功绩似乎还要高出很多。

  梁储道:“若要将寿宁侯和介夫请回京师,非去见太后不可。谢阁老此时去,时间还来得及。”

  梁储看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无论谁是始作俑者,没有张太后准允,杨廷和没有资格去迎接圣驾,要想阻止此事,非要张太后点头不可,无论谢迁现在多气恼,都必须要面对事实,想解决问题唯有去见太后一途。

  梁储提出建议后,谢迁的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显然这个时候他不想去见张太后。

  谢迁皱眉问道:“介夫近来就没跟你说过关于之厚的事情?”

  梁储叹道:“自从谢阁老回到京城,介夫去谢府拜见后,这两天便一直心绪不宁,来过文渊阁两次均是匆匆而别,连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更未提及任何关于之厚的事情。其实谢阁老不必过分担忧,涉及护送陛下回京,朝野都在关注,即便介夫跟寿宁侯去了,又能如何?”

  谢迁黑着脸不再言语,显然是怕沈溪进一步被伤害,以后跟文官集团的矛盾会越发尖锐。

  梁储道:“之厚大抵能理解太后的良苦用心,想必不会迁怒于介夫,朝中大臣此时应同气连枝才是。谢阁老若担心,不妨去见见太后,或者向之厚致信,先一步让其知道此事原委,让他不至于多心。”

  谢迁叹道:“你以为之厚能听进去这些道理?出塞转战千里,取得赫赫战功,自打回张家口堡后,他便一直没得到公允对待,到现在还被朝中大臣无端攻讦,老夫刚回京城,便有不少人到老夫这里来告状,这种情况若被他知晓,能不心寒?”

  梁储想了下,摇头道:“若有人刻意攻击之厚,那不妨将所有奏疏呈递陛下,由陛下定夺,谢阁老以为呢?”

  谢迁一怔,立即用一种不可理喻的目光望向梁储。

  文官参奏沈溪,你让我将这些奏疏呈递到皇帝那里,不等于说是让皇帝去降罪于这些人?

  但这些人到底站在朝廷,站在皇家的立场上,说起来也没做错什么,给他们降罪这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一幕。

  谢迁一边觉得那些人参劾沈溪太过荒唐,一边又不想出手惩罚,等于说谢迁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在梁储这里发发牢骚。

  梁储的意思是,你要么去劝太后,要么劝沈溪,要是这两样都做不到,那就去劝那些所谓的铮臣别乱来。现在你什么都不做,只是来问询杨廷和为何要跟沈溪对着干,不是缘木求鱼是什么?

  谢迁叹道:“那老夫还是去求见太后娘娘吧……太后近来所下懿旨,始终有僭越之嫌,不该内宫管的事情,怎好贸然牵扯进去?若涉及朝政安稳倒也还好,现在却涉及君臣间的矛盾,且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不可不谨慎待之。”

  梁储道:“是否要在下陪同谢阁老一同前往?”

  谢迁本要离开,闻言不由回头看了梁储一眼,最后断然摇头:“见太后,还是老夫单独去,你先将内阁奏疏逐一票拟,如今老夫顾不上这边,介夫又离开,内阁只靠你一人支撑。看来回头该向陛下请示,适当增加内阁人选,不然的话,这边要出点儿状况,怕是连个主持票拟的人选都没有……唉!”

  本来内阁三人组合,谢迁觉得很不错,比之前刘瑾当政时好多了,到底杨廷和跟梁储都是有相当能力的大能。

  但牵扯到如何定性此番对鞑靼之战,还有文官集团内部出现纷争,谢迁又觉得人手不够用,本来他没打算增加内阁大学士的人数,现在却琢磨开了,到底提拔谁进内阁比较合适。

  离开文渊阁后,谢迁还在思索这个问题。

  “可惜之厚这小子不能入阁,若他听话些,接受我管束,一切都好说,但他那倔脾气,唉……现如今东宫讲官那批人还有谁能入阁?当初太子之师,如今已成了天子之师,介夫已算年轻有为,比他还要年轻的,除了之厚外怕只有靳充遂一人。”

  谢迁想到的最合适的人选是靳贵,这个曾被他看好,但因为年轻一直没拔擢到内阁的人。

  说是年轻,但其实靳贵已经四十五岁了,在大明属于“少壮派”,很多时候难以被委以重任。

  因为朱厚照年轻气盛,在其主导下,朝中官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以至于谢迁这样的老派大臣会不自觉地阻止这种趋势蔓延,自然想提拔那些老臣,但他最想举荐入阁的王华已彻底失势,知道跟朱厚照无法争取上位的机会,最后只能找个年轻一些的,避免引起皇帝反感。

  如此一来,靳贵也就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但始终充遂跟之厚关系不错,若是让他入阁,很多事可能会被之厚牵制,将来若我致仕归田,这内阁到底谁能跟之厚制衡?当初东宫那批人,跟之厚关系都不错,别看这小子平时没结交多少人,唯独在翰林院中朋友不少,只有介夫才……”

  谢迁最后不由摇头,心中满是无奈,“现在内阁人手少是事实,必须得找人填充进来干活……至于将来谁主持内阁事务,等日后再说吧。”

  ……

  ……

  永寿宫内,张太后高坐凤椅上,谢迁在下诉说着之前在西北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

  甚至谢迁将沈溪率兵跟鞑靼人交战的过程详细解说,想为沈溪争取张太后的信任,缓和对沈溪的担忧防备之心。

  听到沈溪平定草原,撤兵返回张家口,这场荡气回肠的大战依然萦绕在人的脑海。

  张太后叹道:“沈卿家真不容易,几乎是绝处逢生,幸好没出大的偏差,不然哀家不知如何对得起他对大明的忠诚。”

  谢迁听到这话,多少松了口气,这说明自己费了半天唇舌还是起到效果了。

  谢迁没法直接说,让张太后将杨廷和、张鹤龄调回来,只能旁敲侧击,就看张太后是否能领悟,但他也觉得为难,哪怕张太后真意识到可能误会了沈溪,也不太可能将人调回,兵马已经派出去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张太后求的是万无一失。

  谢迁道:“之厚这孩子,做事是有些鲁莽,对草原用兵前老臣便劝过他,不要盲目自信,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还触怒陛下被发配延绥。最终陛下御驾亲征,之厚也一意孤行领兵出塞,深入草原不毛之地,在绝境中他带领人马打出大明的威风,经此一战,草原怕是几十年内都无法对我北方边陲形成威胁。”

  张太后点头道:“还是谢阁老有本事,沈卿家到底是谢阁老慧眼识珠,从翰林院那么多英才中选拔并培养出来的,可喜可贺!”

  谢迁摇头道:“老臣不敢当太后谬赞。之厚以己未年状元入朝,本就深得陛下信任,能有今天的造诣,完靠先皇欣赏和提拔,老臣从未曾在先皇面前举荐过他,实在是先皇有识人之明,以其为东宫讲官,如此才在朝中立足。”

  此时谢迁可不会承认沈溪是自己举荐和提拔起来的。

  他这个阁臣身份和地位再高,到底也只是皇帝的属下,一个官员的晋升是皇帝选拔和器重的结果,若谢迁说谁是他提拔的,不等于告诉皇室他结党营私?

  而且现在正是沈溪跟文官集团矛盾重重的时候,沈溪功高盖主,谢迁本身已跟沈溪产生嫌隙,又怎会在太后面前承认这个不听使唤的小子是自己亲手提拔?

  张太后淡淡一笑,并未勉强非要谢迁承认什么,当下道:“自从先皇仙去后,多亏谢阁老在朝中为我们孤儿寡母撑起半边天,如今北方平定,朝廷亟待平稳过渡,也需要谢阁老站出来主持大局。”

  “此乃老臣的责任。”

  谢迁恭敬行礼,“老臣想请示太后娘娘,关于居庸关滞留的随同陛下出征兵马,是否该调回,并做出妥善安置?”

  张太后问道:“不知谢阁老有何建议?”

  谢迁为难地道:“本来是之厚去最好,不过他如今在陛下面前听用,若派他去的话……”

  “那就让沈卿家去吧。”

  张太后丝毫也没有迟疑,吩咐道,“陛下要回朝,过了紫荆关,剩下的路就好走了,让沈卿家去居庸关……他不是兵部尚书吗?这件事本不就应该由兵部尚书来负责处置?”

  谢迁抬头望了张太后一眼,本来他就对沈溪的心态非常担忧,听了张太后的话,忧虑更甚。

  朱厚照对于沈溪这个大功臣似乎没多少防备心理,皇室对大臣的猜忌改而由张太后来完成,张太后觉得儿子太过信任一个年轻大臣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便主动将这个黑锅背了下来,由她代表皇室处处针对沈溪。

  谢迁本以为自己可以说服张太后,但在跟张太后交谈几句,知道对方的想法后,谢迁不由感到一种无能为力。

  “……谢阁老,最近你辛苦了,回到京城后正该多休息,不妨将事情交给那些年轻人去做,朝廷需要谢阁老出来支撑大局,哀家实在不知如何才能让谢阁老颐养天年,这也是哀家还有皇家对谢阁老亏欠的地方。”

  张太后对谢迁的态度非常敬慕,但说的话在谢迁听来有一种要将他投闲置散,转而让杨廷和梁储等人上位的意思。

  谢迁心想:“太后做出如此姿态,却是为何?”

  谢迁此时突然心生倦怠,对朝局已提不起丝毫兴趣,脸色变得灰暗,行礼道:“老臣还不累,为大明鞠躬尽瘁乃老臣分内之事。”

  张太后点了点头,道:“大明列祖列宗会感念谢阁老恩德,谢老如今已年过花甲了吧?”

  谢迁道:“整花甲。”

  如今谢迁虚岁六十,对于这时代的人来说,五十岁便知天命,谢迁年过六十已呈现老态龙钟之象,但因为他精力旺盛,平时旁人并不会将他当作年过六旬的老人看待。

  张太后道:“谢阁老是该多休息,给年轻人一些表现的机会,内阁中杨卿家能力突出,谢阁老不妨多提拔他一些。谢阁老不在京城这段时间,多亏他为哀家出谋划策,不然哀家真不知该指望谁。”

  虽然谢迁对杨廷和还算欣赏,但现在张太后一而再而三在他面前夸赞杨廷和,心里始终有一丝异样的感觉,关键在于杨廷和在内阁排位只是第三,谢迁难免觉得杨廷和可能在张太后面前做了太多事逢迎,这才得到张太后如此抬举。

  但其实张太后不过是对杨廷和一种礼节性的称颂,张太后政治嗅觉没谢迁那么敏感,只是觉得杨廷和辛辛苦苦帮她的忙,总归是要在其顶头上司面前说点什么。

  其实张太后并非是想要提拔杨廷和做首辅或者怎样,她在这点上心态比较平和。

  谢迁道:“介夫的确有才干,内阁需要他来支撑……倒是老臣,年老体迈,未必能坚持几年。”

  张太后一听有些紧张,连忙道:“谢阁老看起来气色还好,一定要多注意调养。当年先帝托孤的顾命大臣,如今也只剩下谢阁老,哀家始终觉得朝局非要谢阁老这样德高望重之人坐镇不可。”

  张太后一直恭维谢迁,然后又夸赞杨廷和,主要是因为她不懂眼下朝廷的局势,只是一个单纯想要收买人心的妇道人家,张太后其实不想开罪任何一个人,甚至对沈溪的防备也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没到公开扯破脸的地步。

  谢迁心里依然不舒坦,他想的一直都是功臣不得善终的事情,倒不是为沈溪担心,而是为朱厚照回京后朝廷格局的变化而忧心不已。

  张太后察觉谢迁有些郁郁不乐,当即问道:“谢阁老还有别的事情吗?”

  谢迁本想提一句关于杨廷和跟张鹤龄一起去紫荆关迎驾有所不妥,到此时却放弃不再说什么,恭敬行礼:“老臣只是来探望太后,问太后金安,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文渊阁那边还有很多公事要处置,老臣先告退。”

  张太后显得很明白事理,道:“谢阁老为国效命,哀家岂能耽搁?来人啊,送谢阁老出去,再将哀家所备薄礼送上。”

  谢迁没想到张太后会给自己送礼,本来他不想收下,但想到这是当朝太后的赏赐,由不得他拒绝,当下也没多说,行礼后告退。

  在太监引领他出內苑时,谢迁心里还有些沮丧,揣摩朝堂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切无法把控。

  “之厚被猜忌,他自己早该料到了,让他去居庸关整军本就没什么,总归他在君王跟前,无论太后这边对他态度如何,至少皇帝对他的信任有目共睹,只是内阁这边的事情却让人焦躁不安。”

  “老夫一直尝试培养接班人,到底现在谁才能接过我们这帮老家伙的班?不知希贤、宾之在朝,会做出如何选择,唉!”


  (https://www.mirenxs.com/mi/14700/465952604.html)


1秒记住迷人小说网:www.miren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re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