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小说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412章 大凌河城堡

第412章 大凌河城堡


孙承宗是最早收到五院改制消息的地方督抚之一。

作为外出督师的大学士,朝堂上发生什么大事,他都会知道一二。

更别说五院改制的原因,和辽东局势息息相关。

枢密院设立之后,袁可立很快向孙承宗写了一封文书,告知枢密院成立这件事。甚至在保密文书中,提及杨嗣昌正在规划中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

孙承宗很快想明白,皇帝设立枢密院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挥辽东战事。

臂板通信系统的设立,也能让朝廷的命令,更快传到前线:

“难怪陛下让兵部右侍郎秦士文兼任长城总督,将来以兵部尚书衔接任的朱燮元,也允许回部管事。”

“有了臂板通信,枢密院能直接管辖长城一带!”

对袁可立在信中提到的臂板通信非常关注,孙承宗很快认识到:

枢密院成立之后,绝对不是空架子,至少长城一带的防御,会被枢密院接管。

甚至,若是臂板通信系统可靠,距离京城不过六百里的山海关,都可能被枢密院直管。

自己这个辽东督师,以后有可能只管山海关外。

此时的孙承宗,还想到皇帝对辽东一带的安排,认识到皇帝之前任命王之臣担任长城护军使,就是在绸缪这件事。

这个前任辽东督师、如今驻扎在永平府的长城护军使,随时有可能接管山海关防御。

自己也有可能被调回朝廷,担任大学士或枢密大臣。

“若是这样,我还如何成为紫阁功臣?”

口中喃喃自语,孙承宗询问自己。

虽然在皇帝面前,他曾说过自己来辽东只是稳定形势,请皇帝以后派骁雄胆智之将接替自己。

但是他的内心,却不愿意放弃成为紫阁功臣的机会——

皇帝的一系列动作,不但给了紫阁功臣身后名,还给了神位、爵位、封地。

任何一个有机会成为紫阁功臣的人,在面对这种立功的机会时,都不会随意放弃。

如今孙承宗就不想回到朝中,更愿意在辽东博取紫阁功臣。

所以他必须有所动作,显示自己不仅能帮助皇帝稳定辽东,还有能力打败建虏。

这让他拿起了一份早已写好的策略,打算呈送朝廷: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哪里比得上辽东主力出击?”

“当今形势,莫如重修大凌河城,收复义州卫、广宁卫,在宁锦防线前面再建一条防线,堵死建虏绕道草原之路。”

“这样朝廷就不用担心建虏从义州那边绕道草原,威胁蓟辽一带的长城。”

“陛下也必然龙颜大悦,继续让我留任!”

(广宁中左所的治所是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市。建虏数次入关劫掠都是走大凌河谷一带,从义州进入草原,绕过宁锦防线)

从袁可立的书信中,孙承宗敏锐察觉到,皇帝对建虏绕道草原、进攻蓟辽长城的担心。

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担心过这件事,数次提醒朝廷防备。

按照他的观点,就是在大凌河筑城,顺着河谷北上义州、广宁,堵死这个缺口。

这样建虏对蓟辽长城的威胁,就会迎刃而解——

除非他们不走这条路,从北边更远的地方绕道草原。那样后勤的压力,就会拖死建虏。

历史上,孙承宗在己巳之变后担任辽东督师时,面对建虏绕道草原破入中原的威胁,就选择重修大凌河城,在这一带重建防御。

现在,面对皇帝担心的建虏绕道草原威胁,他同样选择了这个办法,准备在明年出兵,把大凌河城重修起来。

但他没想到的是,除了他之外,还有人提议在大凌河一带修筑城堡,筑城抵御建虏。

而且这个人的奏疏,先于他之前就送到了御前。

朱由检看着眼前的奏疏,神色莫名地道:

“这份奏疏,真是郑卿所写吗?”

“是谁执笔写就,又是谁提出的方略?”

盯着眼前的郑芝虎,朱由检很难相信,这份方略清晰、用词老道的奏疏,会是郑芝虎这个以前的海盗所写。

所以他直接询问,写奏疏的是谁,怀着什么目的?

郑芝虎挠了挠头,感觉上了恶当,只能老老实实说道:

“这奏疏确实不是臣写的,是原任兵部尚书霍维华所写。”

“他在看了热兰遮堡之后,说是这种堡垒,特别适合千百名士兵防御。”

“所以请求去大凌河筑堡,在辽东建立功勋。”

“他怕陛下不答应,所以就让臣说是自己写的,以海军陆战队名义去筑堡。”

作为前任兵部尚书,霍维华对辽东的局势,还是非常了解的。

甚至他对袁崇焕十分佩服,仔细研究过宁远、宁锦之战。知道面对建虏,最适合的战法就是坚守城池防御。

所以在逼降热兰遮堡的荷兰人,又知道皇帝特意派人考察热兰遮城后。霍维华同样来了兴趣,去热兰遮城看了一下,询问那些投降的荷兰士兵应该如何防御。

这一问顿时觉得了不得,他发现按照荷兰人的防御办法,自己若真正进攻热兰遮堡的话,麾下的两千士兵不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个荷兰人修筑的小城堡,非常适合数百上千人驻扎,作为堡垒防御。

所以他心中顿时起了心思,打算从东宁府挑选一千精兵,前往辽东筑堡——

如果成功,他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海外罪臣,而是能和建虏打仗的将帅。

相比以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才有了这封奏疏,提议用海军舰船运输,海军陆战队登陆,在大凌河南岸修筑堡垒防御。

将这些前因后果了解明白,朱由检愈发认识到:霍维华是个人材。

此人不但是魏忠贤曾经的谋主、在朝堂争斗上经验丰富,而且在军政事务上,同样非常有才干。

东宁移民能迅速安定,此人和徐大化功劳最大。

修筑大凌河堡,更是非常有远见。

鉴于他提出的策略,和孙承宗的修筑大凌河城不谋而合,朱由检召集袁可立、杨嗣昌等枢密大臣,商讨这两个方案。

面对孙承宗和霍维华提出的两个相近的方案,袁可立从感情上,更倾向关系亲近的孙承宗。

但是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风险却有点大。

孙承宗要修建的城池,需要一万三千多人防守。城中为这些士兵服务的,大约还需要两万人。

这么多人一旦被建虏围困,后方就不得不救援——

辽东十三万兵马,不可能轻易损失十分之一。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则不然,只需要一千人守御。

即使这一千人在建虏围困下全部损失了,也根本算不上什么事。

甚至霍维华若是守不住,还能放弃城堡逃出去——

皇帝去年就废除了“主将不固守”,允许关外的城寨,根据情况决定是防御还是放弃。

霍维华提议修筑的大凌河堡,就在大凌河边上。如果他面对建虏的围困真的守不住,以朝廷的水师,能在他放弃城堡时接应他逃出去。

可以说,他的大凌河堡方案,是进可攻退可守,远比孙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完善。

所以袁可立的心中,一时陷入为难。不知是支持老朋友,还是让皇帝起复霍维华这个阉党余孽。

杨嗣昌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他一心想的是实现自己的四正六隅方案,出言道:

“陛下,若是按孙督师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大凌河城三万军民在被建虏围困时,朝廷必须像在锦州被困时那样,派遣兵马救援。”

“这样很容易像宁远、宁锦之战一样,演变成辽东和建虏的大战。”

“臣的四正六隅方略,为辽东兵马安排的任务是防御。对于这样的大战,应该竭力避免。”

从自己谋划的四正六隅方案出发,认为应该否决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

有反对就有支持,和孙承宗同属东林党的李邦华,便说道:

“孙督师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虽是进攻,其实目的却主要是防御,堵住建虏从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路线。”

“陛下设立长城督师,便是担心建虏绕道草原,侵扰蓟辽、宣大一带的长城防线。”

“若是重修大凌河城成功,便不用担心这些了。”

“臣以为大凌河城该修,修成锦州那样的城池。”

皇帝对长城防御的担心,这是枢密大臣们全都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安排秦士文兼任长城总督,并且把打了胜仗的朱燮元调到长城一带。

李邦华的观点提出后,秦士文、毕懋康等人纷纷支持。认为应该支持孙承宗重修大凌河城,建立大凌河防线。

杨嗣昌同意他们前面的说法,但是对重修大凌河城,却是坚决反对。

一是他不想因为重修大凌河城破坏四正六隅方案,二是他认为大凌河城在宁远、宁锦之战后两次遭到建虏毁坏,重修和重建的难度差不多,不如另外寻找地方新建。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就非常可行,修一个千人驻守的城池,更加现实一些。朝廷不用担心因此引发大战,即使筑堡失败,也对朝廷无损。

两方人激烈争论,李邦华、毕懋康等东林党人,坚决反对霍维华的方案。他们反对启用霍维华这个阉党,更认为一个千人驻守的大凌河堡,无法影响大局。

建虏走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时候,根本不会顾忌这一千人马。大凌河堡放在那,只有监视意义。

争论非常激烈,朱由检却看出李邦华等人底气不足,因为一千人的城堡,怎么可能被完全无视呢?要不然大明边疆,为何设立那么多守御千户所?

就是监视的作用,也能让朝廷及时知道,建虏什么时候绕道草原过来。

所以他的心中,慢慢做出决定,询问一直不发言的袁可立道:

“袁卿以为,是该修建大凌河城,还是大凌河堡?”

袁可立斟酌良久,最终选择支持杨嗣昌的四正六隅方案,说道:

“臣赞同杨副总长所言,修筑大凌河堡。”

“重修大凌河城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就会把整个辽东兵马牵涉进去,再打一场大战。”

“与其如此,不如修建个一千人的小堡,在大凌河谷立足,逐渐增加堡垒。”

“如今有臂板通信,十里之内的城堡,能快速传递消息。这些堡垒联动起来发挥的作用,不见得弱于大城。”

“臣以为在大凌河每十里修筑一个堡垒,远胜于重修大凌河城。”

“孙督师打算用于重修大凌河城的一万三千兵马,可以修建十三个堡垒。”

十三个堡垒和一个城池,哪个更能守住大凌河谷,在场的人只要不是傻子就能知道答案。

所以在袁可立出言之后,李邦华、毕懋康等人纷纷偃旗息鼓,不再支持孙承宗的大凌河城方案。

但是对现在大凌河堡方案,他们同样也不支持,认为霍维华这样的阉党余孽绝对不能起复,应该另派他人主持堡垒修建。

朱由检见此问道:

“众卿谁愿前往东宁,考察热兰遮堡?”

“霍卿有把握守住一千人的小堡,是受这种棱堡启发。”

“主持筑堡的将领,必须熟悉棱堡修建。”

这个说法,群臣并不认同,李邦华道:

“陛下,大明修筑的城堡何其之多,何必学习外人的棱堡呢?”

“臣以为让辽东督师派兵,便能修筑一千人的小堡。”

认为不用学什么棱堡,用传统的堡垒就行了。

朱由检知道棱堡的防御能力,但是在没有实例的情况下,却无法说服群臣。

最终在袁可立等人的建议下,下令道:

“让孙督师从辽东挑选一千人,去大凌河修筑堡垒。”

“记住,要提前告诉将士,这一千人就是敢死队——”

“他们若是遇到建虏,别指望辽东兵马救援。”

“最多由海军通过大凌河航道,给他们输送补给。”

又说道:

“霍维华的一千人,同样允许在大凌河一带筑堡。”

“和辽东修建的堡垒形成掎角之势,协同抵御建虏。”

“他若能够建好,以后就转入辽东军中任职。”

“建不好的话,就仍旧流放海外。”

让这两方人马,一同修建堡垒。

到时候哪个建得更好、哪个防御力更强,遇到战事时自然能够知道。(本章完)


  (https://www.mirenxs.com/mi/28438/11901.html)


1秒记住迷人小说网:www.miren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re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