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降低选才成本
推荐阅读:你选择了天降,我放手,你哭什么 相爱不如久伴 四合院:开局秦淮如送上门 清穿之胤礽阿玛听我心声 好运来,捡到一枚美女总裁 我在【金刚经】里修仙 玄幻:我在女帝宫前看大门 惊!普女竟是万人迷女主 穿越者的进化之路 从大学生到大球星
刘禅可是一直想让天下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因此他一直在向西开拓西域,向西南开拓印度洋走廊。
同时用已经刊印完结的西游记激发中原人们对大陆中部、西部国土的好奇心,鼓励一批有探索精神的冒险家出去闯荡闯荡。
韦熊的这篇策论可谓是深得帝心,当时被六扇门传递进宫。
刘禅得知只言片语之后,便意识到这篇文章正是自己想要的,因此特意将这篇策论规定为上品卷阅卷参考。
这些阅卷官也是会揣摩皇帝的心意,将其他的上品卷的分数都压制的略低于他。
因此,韦熊的策论,是全场最高的,其他方面也相当不错,综合成绩便是此次的第九名。
除了排名之外,对于这次考试所涌现出来的这些人才。
刘禅却更加在意起来他们的功过是非,考试体现的才能的拥有和表达是一方面,实际操作和使用则是另一方面。
比如司马昭,他定然是很有才华的,而原本的历史中能够在父兄的基础上临危受命。
稳住司马家的局势,并且为晋朝篡魏打下基础,其才能也绝对过人。
虽然手段和人品方面实在令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他能强行将局势带到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去,这是他的能力。
所以,在刘禅看来,司马昭是个很有能力的家伙,很能折腾。
至于他能折腾时局到天翻地覆,还是折腾某一地鸡犬不宁,则就看给到他手里的资源有多少了。
用得好的话,这或许就是将来朝廷的一把带荆棘的利刃。
像这样的科举考试来选取国家官吏储备人才的方式,是可以通过考题设置考察出这些考生们的知识储备和政治眼光的。
但是却无法检验他们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
更别说人物性格乃至于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如何,最多只能看出点皮毛。
比如马谡那样理论上的巨人,虽然有着很明显到缺点,但是那个缺点却正好被科举这纸上谈兵的形式给完美掩盖。
这是卷面考试的短板所在,如此短时间内就想要通过几场考试,就能完美筛选人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阅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人为影响。
只有那些极为顶尖的经验老到的上位者,才能仅仅从这些文字当中,看出书写者的本性是怎样的。
判断出这样的人是否能承担大事,是否值得信赖。
而实际上,这样的上位者,也是经过大量实际事件的考验,时间的积累才成长起来的。
绝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成为制度性选拔体系建设的力量来源。
便是熟悉上下数千年历史的刘禅,也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他也不准备对科举考试,这个自己能想到的最优解,做什么颠覆性的修改。
实际上,毫无疑问,自古以来这选贤任能就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都说老爹刘备善于识人,但早年那一堆破事不提,就说当年他让张飞守徐州之类的人事安排。
前面还能解释为当时老刘手里牌少,没有多少能够信重的亲信,明知有缺陷但是不得不用之。
嗯,这也勉强能解释,但是后来他明明阔气了,资源多了。
却还是让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樊友当宜都太守。
还有原本历史上,老刘安排的托孤大臣李严。
他能托孤吗?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还有诸葛亮,也不能说他不识人,他身为丞相提拔了很多人才,比如保了蒋琬。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便是在马谡的身上上栽了跟头,因为代价太大而被人广泛熟悉。
所以知人善用,并不一定是真的就能知道对方的一切。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算再怎么亲密,也是两个人,很难完全看懂对方。
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层面,在选贤任能的时候也是如此。
考试的作用确实是筛选,但是并不意味着被筛选掉的就不是人才,只是其不符合考试设置的条件和规则而已。
因此考试要设置的尽可能公平,并尽可能设定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规则。
比如从茫茫人海中选拔那些努力的,勤奋的,天资聪颖的,善于表达的等等。
至于更多,更全面的考察,则就难以做到。
想要全方位考察一个人是否是人才,自然是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
给这群人官职和权力,让他们上手参与国家治理,然后根据表现分出个优劣来?
根本不可能那样做,成本太高了,对国家的危害太严重了,对百姓的伤害太大了。
所以,仅仅凭借几场考试选拔人才,看起来似乎是有点不公平,不理性的。
但是放眼望去古往今来、中外各地有哪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能比普世且公开的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公平普惠天下人呢?
任何渠道都有规则,但是没有渠道能像公开考试这样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了。
放大到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方面,最能提供直观参考的便是分数的高低。
公平公正公开用分数量化一个人,低成本高效率。
国家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直观明确难以被个人操作的标准来选拔人才,降低选才成本。
而不是用抽象的评价去选拔人才,血缘继承、察举制、九品官人法都不行。
这就和君主之位的继承,到底是立贤还是立长之争似的。
到底是立贤好,还是立长好,正常人当然会认为立贤好。
可是立贤的成本太大了,甚至可能成为国家不稳的根源所在。
什么是‘贤’,‘贤’这个标准过于笼统。
怎么样才算贤,真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了,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接着就是争吵,就是争斗,国家实力就这样在内斗中被消耗掉了。
贤不贤都是人为评价,当然是谁拳头大谁说得对喽。
就比如,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不堪重用,是不贤。
所以刘备活着的时候,马谡不被重用。
诸葛亮就觉得马谡能言善辩博学多识,是大贤。
因此诸葛亮掌权之后,马谡被重用。
这里面的可操作性太强了。
(https://www.mirenxs.com/mi/29416/11669.html)
1秒记住迷人小说网:www.miren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re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