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马林


攻破了龚念遂部的努尔哈赤未敢有丝毫懈怠,立马又将主力调往对付马林主力驻守的尚间崖。

此时马林见龚念遂部已经被攻破,他的三营犄角阵被破,早就已经胆寒。

他命令开原管副总兵事游击麻岩、游击丁碧、葛世凤等为前阵等抵挡。

以管铁岭游击事都司郑国良及麾下中军赵廷兰、千总麻进忠、魏相、把总:姚守冠、曹文烈、赵奎等负责防守。

他自己则在后押阵,命营中士兵发鸟枪、放巨炮。

此时金军蜂拥而上,与前部明军接战,两军酣战之际,魏相、姚守冠战死。

明军士兵大溃,被金军冲进了大营。

管新兵的中营原任参将李应选、守备马熬、朱邦孝等先后战死。

眼见形势不妙,马林便乘乱率着数千亲兵突围往开原方向逃去。

主帅失踪,马林大军军心浮乱,开始四面溃散,死者不计其数。

马林的长子百户马燃、马熠也在战死之列。

此时马林设下的两个大营都被攻破,做为三营地中实力最弱的潘宗颜营却还在苦苦支撑。

金军开始集中主力,全力攻打中的潘宗颜营。

潘宗颜与庆云管游击事都司窦永澄等指挥火铳、大炮抵挡,并且“奋呼冲击,胆气弥厉。”

因为善用火器的优势,使后金军伤亡惨重。

尽管主将潘宗颜死战不退,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们终究不过只有几千人马。

明军因寡不敌众,加上潘宗颜亦中箭身死,裴芬山营地最终还是陷落了。

马林路大军就此完结,叶赫部的援兵在得知之其大败之后也退了回去。

这一路大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马林的上位不就他自己有多能,而是因为有个好父亲。

马林的父亲马芳小时候被蒙古人抓去当奴隶,后来逃回明朝,成为一名边兵。

他通过军功一步步走上总兵的位置,戍守边关40余年,在蒙古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马芳的军事成就和威望为他的儿子马林铺平了道路。

由于马芳的显赫战功和在军中的地位,马林得以继承父亲的遗业,凭借父荫累官至大同参将,并最终累擢至辽东总兵。

马林最出名的不是他的战绩,而是他敢于制止监军太监高淮的暴行。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派高淮到辽东征税榷税。

当时身为辽东总兵的马林就对其大加阻挠,于是万历皇帝将其罢免。

实际上对于马林,万历皇帝忍他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上任不过短短的两年,就把辽东变成了一个粮食无底洞。

辽东兵力空虚,粮饷暴涨,都跟这个人有直接关系。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朝鲜战争结束,明军搬师回朝。

在万历援朝战争中,辽东先后共派往朝鲜战场的辽东军总计约有十二万战兵。

七年的战争,损失了一部分,裁撤了一部分。

户部统计的剩余九万五千兵额,这显然是在一个合理的数字范围。

此时的辽东总兵是孙守廉,也是辽东系的将军,李成梁的部将。

上任之后一言官就一直对他的攻讦不断,当年九月就被迫离任。

其后马林于同月上任,上任半年就上书《补救十策》要整顿辽东兵备。

其中重点提到想给每个士兵每月增加一钱银子。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针对马林提出的《补救十策》进行了调查。

根据李应策的调查结果,辽东原有的九万五千兵额,现在可战之兵只有四万人不到。

兵力减去了十分之六,却不见有多余的粮饷剩下来。

就这,马林还要求增加了七万七千的军饷。

同样,战马的数额原有六万匹,现在只剩两万,马匹减去了三分之二,却不见剩余的草料,只有要增加的草料钱。

得亏万历皇帝对于增加军饷的事情一向谨慎,否则还不知道要被坑成什么样子。

可以说辽东成为大明填不满的粮食窟窿,马林要负主要责任。

所以在他与高淮起冲突的时候,万历皇帝才会激烈的说出永不录用的话。

马林没有将才,但名声却很响亮,究其原因还是他当年在大同为参将的时候,因为繁荣了当地马市被江南士林看中。

万历初期,马芳因是高拱亲信的王崇的人受到牵连辞职。

随后经过多年的活动,于万历三年(1575年)九月,被起用为前军都督府佥书管事。

也就是此一时期大明在长城沿线得胜堡、新平堡、助马堡等地设十个互市点,使得宣府、大同一线的马市在数十年间高度繁荣。

而当时宣府、大同都是马家的势力范围,马林也由此和晋商势力关系密切。

晋商作为明朝时期的主要商帮之一,其发展与江南仕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江南仕林被万历皇帝分化之后,其主要以商业家族为主体的继承党派东林党,则成了晋商主要支持对象。

实际上明朝三大商帮,潮商、徽商、晋商都是东林党的重要支持者。

晋商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的援助,还包括对东林党政治理念的认同和宣传。

而马林做为晋商重要的军方盟友,他的上位,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战斗而来。

万历四十六年(1618),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十六人。

努尔哈赤都丰厚地给予他们资费,把书写的  “七大恨”  言论交付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回去散布。

这十六人实际上代表了十六大商家,而马林就是被这十六大商家给活动出来的总兵。

万历皇帝之所以同意了让马林出任开原总兵,主要还是出于对各党派之间的势力平衡考虑。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轻敌了。

在萨尔浒战役之前,大明朝廷对于努尔哈赤的普遍看法是不堪一击。

虽然也有熊廷弼等一些官员认为他会成为朝廷祸患,但这样的看法并不是主流意见。

在熊廷弼经略辽东时的辽东总兵就是杜松,他对努尔哈赤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朝廷的判断。

杜松直到萨尔浒战败之前,一直都觉得努尔哈赤跟蒙古人一样不堪一击。

杨镐遣后金逃兵带书信给努尔哈赤,将发兵日期告诉努尔哈赤也同样是如此。

正是因为他们的轻敌和大意,才会导致大明的主力大军溃败。

如果杜松能够谨慎出击,选择在萨尔浒等待马林汇合。

那么凭他的实力,努尔哈赤想要在短短一天之内击溃大明的主力大军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是可惜,无论是杨镐还是杜松,他们根本没想到,努尔哈赤跟蒙古人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始终带着的辽东铁骑的残魂……


  (https://www.mirenxs.com/mi/54460/11982.html)


1秒记住迷人小说网:www.miren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re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