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小说网 > 扬锋汉起杨安玄杨佺期 > 第四百九十八章试行科举

第四百九十八章试行科举


去年的棉花生意全被军中采购,价钱上没有多少优惠,刨去成本仅得了百两金。

今年棉田翻了五十倍,杨湫从三哥口中得知军中仅需五分之一,剩下的棉花可自行制衣、纺线出售。

去年收到棉花后,杨湫与阴慧珍商量在百丈山中招了二十名女工,将棉花捻细纺成线,然后在织机上织成布。

两千斤棉得了八十匹布(以一匹布长四丈,宽一丈,约重二十斤计算。笔者不清楚具体情况,勿究),杨湫按照杨安玄传授的方法将这些棉布染成红、黄、青、紫、黑等颜色,替母亲、自己全家、三哥一家做了身衣服。

棉衣穿在身上服贴透气、舒爽至极,那红似火,黄如金、青如萍的颜色走在街市,分外引人注目。

赵萱、张兰最早从杨湫手中要了两匹布去,然后是雍公府官员家眷想方设法从她手中央了些去,杨湫有些不舍。

杨安玄笑着告诉她,这棉布是新物,要让人来买,怎能不加宣传。在杨安玄的授意下,剩下的布匹多数被杨湫作为礼物送给了交好的门阀士族的女眷,还把五匹摆放在布庄中作为样品。

很快得了棉布的女眷做成衣服试穿,发觉棉布的好处后纷纷来向杨湫购买,沈府打着拜望名义前来购布的女眷络绎不绝,布庄中那五匹样品更被无数双手摸出黑色印迹。

杨湫告诉众人新棉布要到明年七月后才有售卖,与阴慧珍商议后将每

匹价格定在一万二千钱,预订的单数仍过了十万,让杨湫眉开眼笑之余感叹,这天下有钱人还真不少。

今年三月杨湫查出有了身孕,要安心养胎,便把主持棉花之事托付给了赵萱和张兰。从四月份开始,赵萱和张兰带着使女、仆从在义阳、汝阳两郡奔忙。

去年年底杨安深带了家眷到襄阳过年,杨湫送给大哥两匹布,其中的那匹红布指明给侄女杨琳做嫁衣。

何氏见了孔苗、阴慧珍和杨湫等人穿着棉布做成的衣裙风姿绰约、柔媚动人,十分羡慕,得知棉布已经用完才怏怏作罢。

赵萱等人来义阳郡筹建工坊和纺坊,何氏央了杨安深出面向杨湫说情也参与其中。

何氏长袖善舞,而且义阳郡有杨安深在,赵萱和张兰倒是省了不少事。何氏得知赵萱是雍公府司马赵田独女,又是广汉太守张锋之妻,张兰则是张锋的妹妹,越发小意逢迎,不久与两人情同姐妹。

今年的工坊除了制衣坊还多了些织纺,何氏出主意说各家各户皆有纺车,不妨直接将棉花发给她们,届时按一定比例付费收取棉线即可,甚至可以让纺工直接织成布上交。有官府在后面,也不怕那些人领了棉花逃逸或不交。

这个主意不错,省工省力,赵萱连连称赞,说会向杨湫提及此事,让她给予奖励。

何氏笑道:“都是一家人哪说两家话,等棉布织出来后,奴想在义阳开个布庄

专门销售棉布,还望两位妹子替奴美言。”

无数人把精力和目光投向棉花事业,杨湫专门到雍公府问杨安玄那本宝书上有没有改进纺车的办法,杨安玄模糊记得有一种脚踏三锭纺车,不过他不想说出来。

纺车不比军械,眼下粗放型的纺车所需的人工更多,虽然成本增高,但却能让更多的妇人能投入其中受益,对于自己的统治是有好处的,钱对杨安玄并不是很重要。

对于杨安玄来说,棉花最重要的作用是让麾下将士在冬季有了作战能力,其次才是让亲人后辈有些傍身之财,还有便是让广大的百姓能从中受益。

引入棉花种植已初见成效,剩下来会按照杨安玄设想正常运转,相信不用几年棉布将会在世间盛行。价格高,自然栽种的人会越来越多,只要不影响基本农田生产,杨安玄不打算加以控制。

…………

孔懿三月底便带着十几名弟子从曲阜动身前往襄阳,数年未离开曲阜,兖州、司州、雍州的变化不小:官道拓展平整,三十里一处驿馆,往来客商不断,村庄相连,田间到处都是劳作的农人,好一副繁庶景象。

孔懿回忆起青年时游学四方,常常数十里甚至数百里不见人烟,与眼前景象对比,真是换了人间。

一路边走边看,孔懿甚至离开官道有意前往边远的小村镇,看一看那里百姓生活的状况,问一问当地民风民俗百姓疾苦。

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孔懿真实地感受到在杨安玄的治理下,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了许多,至少不会吃不饱肚子,四处流离逃难了。

身边弟子感叹道:“雍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希望他能早日结束乱世,将太平盛世带给全天下百姓。”

孔懿听出弟子话语之外的意思,一路行来这样的话语他听到不少,乱世出英雄,安玄已经展露出问鼎天下的能力和实力了。

五月底,孔懿带着弟子来到襄阳,直接要求前去学宫参观。杨安玄、孔鲜等人领着他在学宫中细瞧,孔鲜介绍着每一处的用途。

参观过学宫后,孔懿叹道:“安玄此举当载入史册,先祖当年的梦想能在襄阳学宫实现,愚为天下读书人谢过安玄。”

说着,孔懿整衣向着杨安玄恭恭敬敬地揖了一礼,旁边郭高等人跟着孔懿一样,躬身朝杨安玄揖礼。

众人来到清墨轩歇息饮茶,孔懿断然拒绝了山长的职位,称自己在曲阜亦有数十名弟子,不能前来襄阳授学。而且郭高将学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山长非他莫属。

杨安玄暗松了口气,其实孔懿心中明白,襄阳学宫以后定会成为儒学的丰碑,自己若做这个山长,学宫出来的学子是姓孔还是姓杨。虽然他与杨安玄是翁婿,但涉及权力父子尚不能相容何况翁婿。

不过孔懿答应每隔一年来学宫讲学三个月,顺便到学宫看看书,学宫收藏的那些书籍

让他眼热不已,届时他会带孔府的弟子一起前来交流学习。

孔懿提了个建议,他认为学宫不同于学庠,如果连蒙童都教授的话就达不到学宫的目的。在杨安玄的大力推广下,如今县县都有学庠,有的郡中甚至有学院,基层教育完备,如果学宫也收录蒙童有些大材小用了(当时构思有误,借孔懿之口改进)。

这条建议得到郭高、王志等人的赞同,杨安玄从善如流,决定广业堂除了杨愔等人外不向外招收蒙童。学宫主要在崇志堂招收有一定水平的学子,人数增至一千二百人。

修道堂则专为大儒弟子和学庠教师开设,修道堂的学生亦可兼任崇志堂的教师,招收四百人。学堂留有一定的空缺,可以让后来者有就学的机会。

学生通过考试录入,也可由各郡县学庠推举优秀的学生入学。杨安玄提出,各州选送的学生不应有汉夷之别,治下皆是百姓,鼓励各族子弟入学。

孔懿鼓掌赞叹道:“先祖曾云有教无类,安玄得之矣。”

与郭高等人商议后,襄阳学宫决定六月十八日正式启用。学宫内有郭高、淳于综、祖伟(原祠部郎中)、王志、陆明、陈达等知名大儒十七人,他们的弟子和朋友有六十八人,可谓人才济济。

淳于综多次写信给杨安玄要求回襄阳学宫教授,杨安玄只得答应;便连梁州别驾冯立也表露出愿弃官入学宫教授弟子之意,

杨安玄忙去信称“学而优则仕”,为官一方也可教授弟子造福百姓加以安抚。

襄阳学宫按照古礼,进学学子只需束脩数条便可入学,对于家贫之人学宫免费发放书籍、纸笔等物。崇志堂每月一试,按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成绩奖赏粟米四石,中等为二石,下等则无,连续五次考试为下等,失去就学机会;每年有一次升堂策试,合格者升入修道堂学习;修道堂的学生每月六石粟米,可一心就读,亦可兼任教师,郭高等大儒有权推荐修道堂的学生到官府任官吏。

学宫提供免费午餐,每旬休一日,不方便返家的学生可以宿在学宫内,对家贫的学子有相应的补助,入学宫者无需为衣食而忧,可以安心读书。

杨安玄为学宫投入了大本钱,寄以厚望,希望通过学宫的出现改变九品中正取士的方法,逐步推行科举制。

…………

六月二十六日,朝廷接到雍公杨安玄的上疏,奏疏中杨安玄禀报了筹办襄阳学宫的情况,称依照朝廷颁发的宋公所奏《八项事宜疏》--第六条兴办学庠,在襄阳兴办学宫,招收官员门阀以及寒门子弟入学,孔夫子说过有教无类,愿意入学者襄阳学宫皆尽力接纳。

宋公所奏的《八项事宜疏》中第五条称举才需加策试合格方才取用,加大拔用寒士之议甚好,雍、司、兖等州准备依照施行,杨安玄奏请朝廷以

试选才。

“其一,投牒自应。凡有意参试的读书人皆可自行前往襄阳吏曹登录报名参试,不需官吏推荐,试后随才录用。”

第一条刚念出,朝堂之上便是一片哗然,有人出言斥道:“如此一来,岂不是贩夫走卒也可参试为官,荒谬至极。”

“绝不可行,九品中正取士制是先祖之法,岂可轻易改变。”

“宋公所奏举才需试,是针对中正所举荐的人才加试,岂能让那些未入品的人也混杂其中。”

殿中侍御史周庆掌着朝堂礼仪,看到朝堂上吵成一团,高声喝道:“大殿之上不得喧哗,违者罚俸。”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羊欣继续往下读道:“其二,三年一试,分进士和举人两类。凡中正所荐九品士子皆可参加进士试,中者称进士;寒门及百姓子弟参加举人试,合格者称举人;进士授官,举人授吏……”

这条念出,朝堂上紧张的氛围缓和了许多,有人点头赞许道,“雍公此议尚可,门阀子弟与寒门百姓还需区别对待,那些下品小吏由寒门子担任倒无不可。”

“其三,每三年八月中旬考试,考试的内容分为明经和策试时务和杂文三项。明经是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毅梁传》为小经;而《孝经》与《论语》则要求凡参加科举考试的

人均须熟习,凡通三经者为明经(1)合格。”

“策试时务是面向国家社会的问题,要求试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杂文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写作,考究应试者的才华。综合明经、策试和杂文三项,择优录用人才。”

刘穆之暗暗点头,雍公提出的策试时务切中要害,朝廷不缺引经据典、摘句寻章的书虫,却没有几个能解决问题的能吏,若按杨安玄此举取材,确实能录用到可用之才。

自打刘裕发威逐走夏侯平、虞达等人后,琅琊王司马德文一直精神不佳,朝堂之上勉力而坐,见众臣争吵越感头痛难耐,起身道:“宋公在京口练兵,还是问过他的意见再说吧。”

「注(1):此为唐时明经考试,不清楚东晋时的考试规定。」


  (https://www.mirenxs.com/mi/7154/11835.html)


1秒记住迷人小说网:www.miren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renxs.com